夏季气温攀升,鱼虾活体运输面临严峻挑战。高温环境易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、微生物滋生,进而影响鱼虾存活状态。为保障配送过程中鱼虾的鲜活度,需从运输前准备、运输中管理到运输后处理,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新鲜鱼虾配送保鲜方案。

一、运输前的基础准备
运输前的准备工作是保鲜的首要环节,直接影响后续运输效果。水体预处理需严格把控,可采用静置沉淀或过滤设备去除水中杂质,同时调节pH值至适宜范围,一般保持在7.0-8.5之间,避免酸碱度过高或过低对鱼虾造成刺激。
装袋或装箱前,需对鱼虾进行短暂停食处理,时长通常为12-24小时,减少运输过程中排泄物的产生,降低水体污染风险。选择合适的容器也至关重要,塑料周转箱或双层尼龙袋均可作为运输容器,容器需提前清洗消毒,确保无残留污染物。
对于不同品种的鱼虾,应根据其体型和活动特性调整密度。体型较小、活动量低的品种可适当提高密度,而体型较大或活跃性强的品种则需降低密度,防止因挤压碰撞造成损伤。
二、运输中的温控与环境维持
运输过程中,温度控制是保鲜的核心。可采用冰袋或制冷设备调节环境温度,使水体温度维持在鱼虾适宜的范围内。多数淡水鱼虾适宜温度为15-25℃,海水鱼虾则需根据品种特性微调,避免温度剧烈波动。
维持水体溶氧量需持续监测,可通过加装增氧装置实现,如小型氧气泵或氧气袋,确保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/L以上。同时,定期检查容器密封性,防止氧气泄漏和外界高温侵入。
运输时间应尽量避开正午高温时段,选择早晚气温较低的时间段进行。若运输时间较长,需定期检测水体温度、溶氧量和pH值,及时更换部分水体或补充氧气,确保鱼虾生存环境稳定。
三、运输后的处理措施
鱼虾抵达目的地后,需进行科学的后续处理,减少环境变化对其造成的应激反应。先将装有鱼虾的容器静置30分钟左右,使容器内外水温逐渐一致,避免温差过大导致鱼虾不适。
缓慢打开容器,加入适量目的地的水体,逐步调节水质,让鱼虾慢慢适应新环境。同时,观察鱼虾活动状态,及时捞出活力较差或受伤的个体,防止污染水体。
对于暂养待售的鱼虾,需保证暂养池水质清洁,定期更换水体并开启增氧设备,维持适宜的水温与溶氧量,延长鱼虾存活时间,保障其新鲜度。
夏季鱼虾活体运输的保鲜工作,需贯穿于运输前后的各个环节,通过科学控制水温、溶氧量和水质,降低外界环境对鱼虾的影响。只有严格执行每一步操作规范,才能确保新鲜鱼虾配送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状态,为消费者提供新鲜优质的产品。